【本文作者:解启鹏】
毕业于西安美院雕塑系,
后加入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,
致力于古代雕塑形体语言的解读。
好的雕塑艺术是永恒的,
不单单是时代的一个烙印。
黑格尔曾在著作《美学》中说道:
在真正的雕刻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到
一种静穆而深刻的意味,
其中包含有使一切力量得到实现的潜能。
华夏文明5000年,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艺术品,在这庞大的宝库中认识和欣赏雕塑的同时也伴随一些问题的产生:
中国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的定义分别是什么?中国古代雕塑的成因与艺术特点是什么?好的古代雕塑具备什么特点?
东汉·石狮,曾为戈利诺收藏。
01
中国雕塑定义
雕塑是用三维形体来表现与传达人对三维世界感受的艺术,是体积、空间与形体艺术。早在原始社会随着工具的出现,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雕塑的雏形就已经形成,在不同时代背景下,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。
从早期的史前雕塑来说,雕塑尚未从实用工艺中分化出来,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功能,如:可装扮用的骨雕,具有某种巫术性质的玉雕,以及附着在器物上带有装饰作用的动物。直至青铜时代的先秦文化,更是把雕塑的实用工艺性做到了极致,由于在制作上多迎合器物本身的用途,因此大多属于实用工艺品的附属。
新石器时代·人头形器口彩陶瓶,甘肃省博物馆藏(左)
春秋·灰陶人形瓶,甘肃省博物馆藏(右)
新石器时代·陶鹰尊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。
战国·虎噬鹿器座,河北省博物馆藏。
战国·牺背立人擎盘,山西省博物馆藏(左)
东汉·错银牛灯,南京博物院藏(右)
真正的中国古代雕塑,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门艺术的发展期,到了秦汉,开始制作出一些雕塑特征明显的器具,如秦代的兵马俑雕塑、汉代的大型陵墓石刻。这些具有强烈的塑造形体方式和空间造形语言、明显脱离实用器具功能的雕塑,才可以被定义为雕塑艺术。虽说墓葬雕塑和佛教雕塑也是实用主义的雕塑,但是他们都以雕塑形式服务于概念,这是中国古代雕塑出现的主要形式。
中国古代雕塑延绵两千多年直至晚清,依然可以看到一脉相承的造物观,一路走来既自信又包容。这一时段是古代雕塑的定义时间。
从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中,
可以明显感受到一脉相承的文化本体。
从晚清民国开始,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文化变革,反封建思想兴起后,传统的塑像人从此落幕,开始了向西方学习雕塑概念。此时西方雕塑也正是受到立体派影响的现代雕塑开始时期,打破文艺复兴建立的对自然模仿的艺术,强调以物体本身抽象出来的结果和形体成为艺术本身的新概念。如现代雕塑的两个代表人物——布朗库西和贾科梅蒂。中国也随之步入现代雕塑时期,此后中国雕塑开始受现代艺术概念影响,“雕塑”一词已经超出了它的词义,新的观念和新的形式已无法定义雕塑的具体形态,雕塑可以是任何空间艺术,比如某些装置艺术也属于雕塑。
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那就是雕塑的空间概念是永恒的。带着现代塑造的概念去解读古代雕塑的形体和语言,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,更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及其审美价值,这也应是当下我们对古代雕塑艺术的正确态度。
好的艺术永远是震撼人心或是赏心悦目的,是挖掘人性或表现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的。雕塑艺术是凝聚着人类情感的艺术产物,表达了多种愿望,它是真实存在的立体物质,给毫无生命特征的泥土以及石头赋予了高于生命的永恒,这也是雕塑艺术的魅力所在。
伦勃朗《自画像》,美国国家美术馆藏。
绘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通过透视和光影
制造出视觉的三维“空间”。
米开朗基罗《摩西像》,
现位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。
雕塑有着纵深维度的真空间。
“雕塑”一词,在我国很晚才出现。
晚清时期日本美术史学者大村西崖,第一次出版了带有“雕塑”开头的各种论文,此前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,雕、刻、塑都分别属于几种工种属性。在中国,民国时期开始出现“雕塑”一词,新词汇的出现,使得雕塑系统化、概念化。时人梁思成与王子云在受到西方美术教育之后,受西方雕塑史影响,回国探索考察,整理出中国本土在各个时间节点的优秀雕塑作品,先后成书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《中国雕塑史》及《中国雕塑艺术史》,第一次完整和系统的整理并梳理了中国古代雕塑的概念。
而在此之前,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一个可查的雕塑概论。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,此时中国传统雕塑几乎完全落幕(如佛教雕塑)。留学回国的大批艺术青年,组织举办现代雕塑展会(如创作的名人肖像雕塑),雕塑第一次以展台形式的架上雕塑出现在国人面前,从此激发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创作。有了现代雕塑的概念,国人从此才开始认识雕塑,认识到了雕塑也是同绘画一样有着艺术属性的门类,至此,中国雕塑家才开始拥有了社会地位。
王如玖为徐永昌造像。
雕塑家带着现代雕塑的认知视角,来认识真正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。如秦代的兵马俑、汉代的霍去病石刻、北魏云冈的造像等等,才开始谈及它们的艺术性及创作思想。中国虽受西方雕塑概念的影响,却也依然结合了自身传统的审美观,开篇了中国雕塑的“文艺复兴”,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无尽魅力。
02
中国古代雕塑家
古代社会分三教九流,各个行业的人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,雕塑工匠就属“士、农、工、商”中的“工”,工匠们放弃农业选择奔走在岩壁上雕刻大佛,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财富,只能勉强养家糊口,所以他们必须是对雕塑这门手艺怀有热爱才能长久坚持,虽然没有系统学习,但他们对形体的感知力肯定高于常人,再加上宗教和墓葬的神秘色彩,雕塑家雕刻的初衷是虔诚而单纯的。这些特定时间背景下才能创作出的高于人本身的精神表达,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是几乎不可能再现了。
雕塑工匠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没有任何地位,甚至没有“雕塑家”这个概念的,雕塑乃雕虫小技之说,塑像之人为能工巧匠,属百工之列。即使有个别可说得上名字的,也均师出书画名家,如东晋雕塑家戴逵师承范宣、唐代雕塑家杨惠之,他与画家吴道子同师张僧繇。
在古代,文人以诗书立身,追摹意境,创作过程也文儒优雅。反观雕塑家制作雕塑,步骤繁缛复杂堪比体力劳作,难登大雅之堂,造成了“少文人多工匠”的局面。善书画者,多饱读之士,易成书论理,雕塑者却多目不识丁,难以成“论”。有关雕塑的书籍,可知最早的为唐代杨惠之的《塑诀》,相比魏晋时期顾恺之的《画论》,前者为口诀,后者成理论,足以看出画家和雕塑家在古代的贵贱之分。
齐白石作画。
雕塑工匠制作石雕过程。
03
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
雕塑和绘画在先秦本属于同等地位,动荡的春秋战国思想家一跃而起,受各种新潮思想的影响,“纵横家”是可以左右时局变化的。各个国家发现人才对于国家是十分重要的财富,文人社会地位开始逐步提升,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画家也多出现在仕途中,提升了社会地位,有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画家三国的曹不兴,曾为孙权手下。东晋时期的顾恺之,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。这时绘画开始摆脱“匠作”有了自主创新的土壤。成为了有较多主动权的画家。画家地位的提升,主导了古代中国人对艺术的审美方向和理念。
古代浩大的雕塑工程,如陵墓石刻、建筑雕刻、寺庙彩塑和石窟造像的制作,统筹者设计者都是文人出身,身居高位或善绘画。因此我们现在谈中国古代雕塑的创作概念,是绝对脱离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。
古代雕塑是嫁接成型于绘画,很多古代雕塑线条结构的处理都是基于绘画的线描形体,绘画性的雕塑,自然关注的是物体外形的边缘线特征,以及附着于形体上的装饰衣纹图案,而且很难摆脱表面的彩绘、线刻及平雕,这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大特色。
当把中国很多雕塑还原成线描,展现的都是一幅幅不折不扣的绘画作品。古代雕塑以现代眼光来看,有装饰美、工艺美、形体美,或是几点综合的特点,这些表现手法都是与古代绘画的影响分不开的。所以品读中国古代雕塑,从中国画的审美视角出发可以给予很大的辅助作用。
04
中国雕塑的成因
华夏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,这里的平原少砂石多泥土,新石器时代多个地区就发现了很多陶塑,所以中国雕塑起源于“塑”。西方多礁石岛屿,文化期多洞窟石刻及小型石雕,所以西方雕塑起源于“刻”。
一个善塑,一个善刻,由此形成了中西方雕塑最本质的区别。
二里头遗址的陶器部分器型,
为早期青铜器的器型摹本。
这样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雕塑善写意,西方雕塑善写实。因为陶土的可塑性较大,具有很强的随机性,很多不确定的效果形成了最早的写意概念,使我们先入为主的审美多意象。再加上古代神话思想,重礼教、尊鬼神。艺术更多的是对事物图像的提取和拼接再到装饰表现,是一个抽象的结果。绘塑不分的长期矛盾中,形成了东方雕塑独有的韵味。
而西方石雕制作,则需要周密计算,雕刻之前每个面都是精心布局的,养成理性概念。加上西方崇拜自然,自由民主的开放态度,崇拜人体健美,运动健康,造就了模仿自然理想化的审美观,所以西方雕塑发展极具科学严谨,更加注重解剖具象写实。
中国史前雕塑人物,多由泥土塑造而成,
人物基本特征偏向情趣化,
注重神情的体现,随意性极强。
西方史前雕塑人物,多由石质雕刻而成,
对人物特征及身体比例关系的处理,
都体现了人体构造的严谨性。
因地理环境和人文习惯影响,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差异,但艺术性没有高低之分,只有先入为主的审美概念。中西方雕塑都是人类历史的标记,现在中国学院派的美育基础,包括主流当代艺术的方向,很多都是基于西方艺术的理论体系,所以对中国古代雕塑的解读与学习,除了多半以中国绘画的理论解读雕塑之外。还要有形体与空间的现代雕塑概念解读,这样才是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语言。
商·猪尊,湖南省博物馆藏。
西周·伯各卣, 宝鸡市博物馆藏。
秦·将军俑,秦始皇陵博物馆藏。
“对空间的把握”,圆形的头部,
延伸出占据各个空间面的形体,
大到长长的燕尾上冠,
小到不在一个转折面的扁平胡须。
空间面变化及其丰富。
汉·石狮,巴黎吉美博物馆藏。
“对体量的理解”,整体方正的外形,
内部都以突破平面的圆形弧线表现体积。
方中带圆,视觉感受完全突破原有尺寸量感。
汉·石牛, 茂陵博物馆藏。
“对形体的理解”,从石头的自然形中,去掉多余部分。
呈现出内外形体的完美结合。
05
雕塑语言的概念
材质语言
古代雕塑有两种属性,考古人员发掘的是历史文化价值,美术工作者发掘的是艺术价值。艺术价值的高低不在于材质的属性,如砂岩表现肌肤之美,就逊色与汉白玉的材质语言。而表现雕塑的原始性和苍茫感,汉白玉的语言就逊色于砂岩。这是雕塑的材质语言特性,还有青铜的流动性、泥土的重生感,都是艺术性表达之一。
环境语言
中国古代雕塑可以清晰的分为三大类:陵墓雕塑、宗教雕塑、建筑雕塑,三者都带有极强的功能属性,都没有脱离环境的束缚。即使雕塑家具有极强的个人创作风格,他的作品也隶属于这个特定的环境。都是属于环境雕塑。环境雕塑对环境的气氛要求比较重要,比如寺庙环境观看佛像,更多的是感受佛教的力量,佛陀的本像,而雕塑本身次之。
在脱离了原有环境的束缚之后,以一种全新的架上雕塑概念的角度去欣赏它,在赋予了佛像新的环境之后,更多的焦点都集中在单体雕塑360的可视范围内,各个面在空间中形成的体量大小,空间能力。形体的概括提取高度,一一都是要去审视的关注点。更多的解读了雕塑本身的艺术语言。这是不同环境雕塑不同的解读概念。
响堂山石窟实景图,
古代雕塑固有的环境空间。
美国弗利尔美术馆,
以架上雕塑的概念展示古代雕塑。
形体语言
做雕塑的时候,千万不要看形的宽广,
而是要看形的深度……,
千万不要把表面只看作体积的最外露的面,
而要看作向你突出的或大或小的尖端,
这样你就会获得塑造的科学。
——〔法〕贡斯当,引自《罗丹艺术论》
雕塑讲究的是形体在空间的转折及占据空间的能力大小,雕塑本身处在三维空间中,各个朝向的高点与其周围的空气,形成分割或融合的关系。使得雕塑视觉上有超强的纵深空间,这是好的雕塑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点。如图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,通过横向和竖立的对比,空洞与实体的对比,表现出无穷的空间动感。达到雕塑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整体感。
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作品《斜倚图》
连续性扭曲凹凸的形体,
最大限度的占据了各个方向的空间,
最好的诠释了体积与空间的关系。
北齐·佛身,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。
从多个角度感受雕塑的形体。
还有就是雕塑体积的视觉量感,也就是体量。体量感强的雕塑能够突破实际的体积质量和尺寸,给人视觉和心理造成倍数的体量。正因为这种体量属性,好的雕塑都有一种建筑美。
同样尺寸重量的方块,4号体量强于1号,因为4号方体边缘鼓起,带有往外的张力。很多人认为圆球在体量上强于同尺寸的4号方块,但圆球不具备明显的方向朝向,空间转折不清晰,缺乏形体的框架,没有重力感,因此在视觉上弱于4号方块。2号较4号的体积由于变化的边缘曲线,增强了形体的变化,视觉上占据空间更丰富,体量和体积优胜于4号。
体面结构清晰的马头(左)与
结构没有衔接、体感单薄的马头(右)之间的对比。
西汉·骑兵俑,咸阳杨家湾出土。
此件西汉马头带有现代雕塑所讲究的,
形体上的概括提炼和造型语言上的极强张力。
雕塑的形体,就是物体外部的形和内部的形共同呈现的体积。世间万物都进化的及其复杂,只有不断简化概括,才能理解其形体关系,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形。学习美术,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,都要从基本形入手,以几何化的角度看物体,才更易快速抓住形体特征,以此为基础所创造的繁缛细节才有皮毛可附。
一切基础要从基本形出发,基本形是美术训练观察概括最好的方法,也就是概括提炼。万物都是由方体、圆体、锥体、柱体所组合而成,无一例外。
演示古代雕塑从基本形观察入手,
到几何体形体穿插,再到构成。
北齐佛首,青州博物馆藏。
唐·石刻翁仲,泰陵。
千年的风化,细节已经不复存在,
只保留了大的基本形,
依然可以感受到周正的框架和饱满的形体。
所以有没有细节的存在,形体都是雕塑的核心。
06
艺术性创作
好的作品可以照亮人的心灵,是超越现实的,可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交流,而不是单纯的复制与模仿。通常来讲,大众比较容易接受具象写实的手法,因为这是最接近生活的形象,更加容易辨认,而很多表现力强或者抽象的作品,人们则基本上缺少好感,甚至存在审美排斥。
审美能力是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,但不加以学习便很难真切的认知和判断。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,没有凭空而创作的对象,雕塑家在形形色色的万物中,抽离提炼出来的形体,经过设计、布局、加工而形成的雕塑作品,是有着血肉和感情,以及超越本体之外的思想和高度的。
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讲究意像性,而且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,古人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,讲究“以形写神”,追求状态,形而上的精神概念,不求真实再现于模仿。这都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脱不开关系,儒家的崇高,庄严,肃穆,典雅。道家的飘逸,淳厚,淡泊,天真。追求内在美,原始美,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审美观。
人们常说,要成为艺术家,便需突破三个必要阶段。第一阶段看山是山,这一阶段也是大众最容易认知的阶段,看到山的样子是如何,便完全仿照描绘。
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,描绘的是理解中的山,山是怎样组合构成以及表现不同山的气势与质感,所观察的不是山的外表而是内在结构,所以不是山。
第三阶段,看山还是山,是艺术家创作的山,虽然描绘对象是此山,但是画面中表现的是艺术家眼里的此山,是依照原有的创作对象加工提炼改造成艺术家心目中的山,为最高境界。正如齐白石的虾、马远的山、徐悲鸿的马、伦勃朗的光、梵高的向日葵等等,此山还是山,但超越此山。
带有手部肢体语言的1:1复制品,
没有经过艺术加工(左),
相比于响堂山石窟佛手(右)的表现,
从体积、空间、体量来看都差之千里。
秦·将军俑,秦始皇陵博物馆藏。
汉·陶狗
用去细节化的概括形体,组装和串联,
使得没有明确肌肉解剖的汉狗,
看上去依然有着一副结实的骨架,饱满而不虚空。
这是概括形体优秀作品,这点也是现代雕塑的高度。
汉·石马, 茂陵博物馆藏。
在石块天然的坡度表面,加以轮廓形的分割
(如咬肌线、胸腔与前腿的分割线),
形成不破坏整体形的表现。
是对内形理解最好的体现,
短粗失真的马腿与整体厚重的语言才能完美统一。
今时今日已经今非昔比,当下人的审美基于当下的教育与环境,也就是现在的文化背景。所以品读古代雕塑永远不可能脱离当下,对于古人做作品的种种猜测和推想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。
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艺术特征,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认知的一面,有优秀的也有粗制滥造的。我们只有在历史长河的宝库中学习和寻找具有当代视角的审美作品,才能坚定明确自己的道路。作品必须具有好的形体关系和表现力语言,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官造、血统,以及制作工艺和尺寸大小。
在这快速的工业化、信息化的时代,让我们静下心来,认真理解和品读古代艺术作品,才能丰满你我的思想维度。
西汉·彩绘俑,荆州凤凰山出土。
彩绘俑全身没有贴身衣纹的处理,
反而可以强烈感受到衣服的厚度和身体的高点。
这是运用衣服的外形线切割最好的例子
(如领口和袖口叠压的层次),
是特征线找形最好的例子。
东汉·石狮,咸阳沈家村出土。
秦·灰陶士兵俑,秦始皇陵博物馆藏。
和希腊动态健美的人物雕塑比较,
静态的陶俑人物,
在丰富的细节写实基础上,更加注重形式写实,
比如圆筒状的宽大衣袖和扁平状的胡须写实方法。
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,是中国写实雕塑的优秀作品。
北齐·汉白玉菩萨像,河北省博物馆藏。
整身站立笔直,
璎珞的交叉点正好处于黄金分割点,所以视觉舒适,
简单光面的身体外形,装饰疏密有度,
是工艺美和装饰美的优秀作品。
唐·汉白玉菩萨像,陕西碑林博物馆藏。